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

第35章

黄生认为《有感》“末首通结数章之意,而归本于主德,所谓君仁莫不仁,君正莫不正,而惟务格君之心者,具于此见之。

读此五章,犹以诗人目少陵者,非惟不知人,兼亦不知言矣”

(《杜诗详注》引)。

杜甫这种看法,起于儒家经典《大学》。

《大学》提出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三个纲领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八个条目,作为统治天下的准则,并将君王个人修身的好坏,看作政治成败的关键。

后来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道学家,对此尤其重视,认为端正君王心术,整饬朝廷纲纪,乃是为政最紧迫的事。

说杜甫同韩愈一样,是宋代道学的先驱,似乎有些不妥,但仅就政治主张而言,他和朱熹等人确有相通之处。

迫于当时四海艰险、朝野含怨的状况,代宗在广德三年(765)正月,改元永泰,下罪己诏。

但这一纸诏书,仅仅只是为了欺哄一时。

代宗虽有自咎之言,却无悔过之心,更无维新之行,依然宠信奸佞,猜疑忠良,姑息藩镇,诛求百姓。

时隔一年,就已把他信誓旦旦的诏书忘得一干二净。

“十月乙未,上生日,诸道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,共值缗钱二十四万。

常衮上言,以为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,必取之于人,敛怨求媚,不可长也,请却之。

上不听”

(《通鉴?唐纪》)。

像这样的君王,即使许下再多的宏愿,又怎能指望他有所作为?

“受谏无今日,临危忆古人”

(《遣忧》)。

这是杜甫在祸乱平息后产生的忧虑。

但是代宗显然没有接受教训,而杜甫的忧虑却再一次得到证实。

“四海十年不解兵,犬戎也复临咸京。

失道非关出襄野,扬鞭忽是过湖城。

豺狼塞路人断绝,烽火照夜尸纵横。

天子亦应厌奔走,群公固合思升平。

但恐诛求不改辙,闻道嬖孽能全生。

江边老翁错料事,眼暗不见风尘清”

(《释闷》)。

吐蕃入侵,代宗出奔,豺狼塞路,尸体纵横,这都由程元振一手造成。

遭逢如此大劫,君臣理应悔祸,但代宗却极力庇护程元振,致使嬖孽全生,群小无忌。

由于战争不息,加上代宗本身的贪婪骄淫,这巨大的费用,除了进一步诛求百姓,又能从何处得到?又怎么谈得上“俭德”

二字?其人之昏聩,其事之舛谬,真出乎常人意料之外。

这样,天下何时才能太平?百姓又怎能不变为“盗贼”

真像杜甫所忧虑的那样,没多久,唐叛将仆固怀恩又引诱吐蕃、回纥入侵,京城再一次陷入惊慌失措之中。

因仆固怀恩中途得暴疾死去,加上郭子仪在回纥军中的威望,回纥反戈,才击退吐蕃,挫败了这次入侵。

相邻小说
曹雪芹小传  曹雪芹传  那多三国事件簿  许开祯中篇小说精选  龙纹战神  学会飞翔  道士下山  厚黑学  独立韩秋  人间正道是沧桑  闯关东  中外童话故事  白鸟之歌  暗房  希腊寓言故事  西上天  我在大清官场30年  红色权力  轩辕剑之天之痕  强风吹拂